廉洁文化

我从山中来,带着兰花草

发布时间:2016-09-06


timg (4).jpg


  《孔子家语》有这样一段记载:

  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

  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话,当时孔子被围困,断粮七日。孔子以兰的特性和生长习性,来比喻自己不因贫穷而动摇自己志向,也不因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。
芝兰生于深林    不以无人而不芳
  兰,多生长在溪边、原野湿地和湿润的山野林间。这一生长习性,使得它大多远离俗世,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,不像桃花等较为常见的花卉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。并且,兰的叶虽经风霜而常绿,姿态高雅别致,气味幽香静谧。它不与群芳争艳,就算是无人欣赏,也含苞而放,芳香四溢。

  从兰的身上,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、君子的风范,看到高洁、隐逸、与世无争的品质,这对于文人而言,是值得效仿、敬佩和比拟的美德。他们赞美兰、也抒发自己,欣赏兰、也观照内心,一代一代的文人,就这样不断围绕着兰的高洁、隐逸、与世无争进行书写,同时也不断丰富着兰的精神内核。 而屈原,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员。

timg (1).jpg

扈江离与辟芷兮    纫秋兰以为佩

 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,反复吟唱着兰。在他的笔下,兰是君子,德行高洁。

  《离骚》中他写,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,王逸章句言“行清洁者佩芳,德仁明者佩玉”,屈原的扈与纫,正是显示了自己德行高洁、修身清洁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
  他写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,虽然被流放,但是还是种植兰惠等香草,明写兰惠,实际上是写自己的品行,虽然在流放中,但依然修行仁义,勤身自勉,朝朝暮暮不曾懈怠。
  他写“步余马于兰皋兮,驰椒丘且焉止息”,行走时也要靠近长满兰椒的地方,以此说明自己时时刻刻不忘高洁。
行清洁者佩芳   德仁明者佩玉

timg (3).jpg
  《孔子家语》记载,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即与之化矣;与不善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丹之所藏者赤,漆之所藏者黑。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”。

  这段话,说的其实是交友和环境对人的影响。芝兰之室,即芷兰之室,指的是有芷、兰两种香草的房间,用来比喻能感染、改变人的良好环境。芝兰之香,比喻君子之德,芝兰之香,就如君子德行一样高洁清雅、不媚流俗。这其实是在兰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人格特征之中找到了相呼应的点,借助兰这一意象,直观地表达人的德行。由此发出君子“必慎其所处”的感慨。
芝兰之室

  屈原,正是不断地借助兰,来强调自身的德行品性。屈原此人,在俗世中一直保持这自身的高洁,他清醒,自觉地担负起历史使命;他自信,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;他坚贞,对精神的清白有着执着的追求;他有节,不与时俯仰、不同流合污。《离骚》一开篇,屈原就反复表达了自己的内美(美好的德性)与修能(卓越的才能),他以自身的这种内美而自豪。同时,正是因为屈原的这种质性忠贞清洁的个性,他才对君子之兰有着偏爱,并赋予了兰意象更丰富的精神内涵。
佳人比香草   君子即芳
  不止屈原,历代文人对于兰的书写从未停止,在他们的笔下,兰已然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。有人写兰花的幽香,“时闻风露香,蓬艾深不见”(苏轼《题杨次公春兰》);有人写兰花隐逸之态,“生无桃李春风面,名在山林处士家”(杨万里《三花斛三首》其三兰花);有人把兰花比君子,“佳人比香草,君子即芳兰”(卢纶《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》)。
赵孟坚《墨兰图》
当然了,画家也对兰花情有独钟。宋代赵孟坚的《墨兰图》,笔调劲利,笔意绵绵,画出了兰的潇洒姿态,也画出了他的超逸情怀。明代徐渭《墨花九段图卷》中的墨兰,简练脱俗,格调古雅,画兰的同时也写照自己,“无媚有清苦”。清代郑板桥更是留下了大量关于兰的画作,也写下了诸多题兰诗,画中的兰大多舒朗,经霜不变色、凌寒不凋谢,诗中的兰则高洁隐逸,一如其人清高孤傲、不与世同,正如他所说的,“一竹一兰一石,有节有香有骨”。
可以说,历代文人画家都将兰看作一种精神象征,将人的品格赋予兰,也从兰的形态特征观照自己。这种渗透在兰中的强烈的象征意味,影响着后代无数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的人,由此在文学史、艺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。(施希茜)


timg (5).jpg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陶母退鱼的故事